• 考生
  • |
  • 教职工
  • |
  • 在校生
  • |
  • 校友
首页 > 人文新闻 > 正文
新时代吉林人—刘彤宝教授
发布时间:2018-08-02 供稿单位:长春人文学院 撰稿: 浏览次数:



弘扬文化传承 体现学人精神

6月6日上午,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东区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人文精神》美术作品展隆重开幕,展览汇集了吉林省书画雕刻名家、中青年优秀教师、百名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育和公共美育工作的成果。

记者跟随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刘彤宝再次走进美术馆,作为此次展览的主持策划人,看着西方古典绘画,中国画人物写意,当代雕塑作品,古典文字书法等古今中外形式各异的作品,刘教授满怀欣慰,感慨万千。在美术馆中记者看到了由刘彤宝教授书写的作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如诗句的意境,三十年从艺中青云有志,三十年求索中壮心不已,他在文化传承中保持纯粹,在传道授业中恪守学术准则。


钟情书画 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源


“腹有诗书气自华”,初次见面,记者便觉得眼前的刘彤宝教授儒雅大方。他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长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刘教授作为吉林省先秦书法研究与创作的领军人物,在战国长江流域文字的研究中运用历史文化史人类学等基础,提出构建具有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向,在教育界产生学术影响。作品具有古典意境的高品味风格,成为吉林省具有学术性的代表书法家。在绘画创作中,运用文字和东方元素,探索性将当代绘画抽象艺术推向新的领域,在国内抽象绘画领域独树一帜。

谈及为何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刘教授说:“十几岁的时候,曾经有过想成为作家的文学梦,涉猎了很多文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中国古文化及传统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投入其中直至今日。”前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学知识的沉淀,也对刘教授后期书画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文字有记述历史的功能,为生活和时代所用,等到人们的意识逐渐觉醒之后,书法也逐渐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承载了一个文化的系统。书法艺术的传承已经不单单是技术层面本身,更多的是文化上的传承。“研究先秦历史,主要是想抓住中国书法的根。”刘教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这就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在审美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刘教授研究长江流域的文字,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挖掘艺术和文化的关系,通过研究、梳理和创作,从理论上、实践上打通了文化类别的内在基因。“学者型的研究加上艺术创作,才能使作品的价值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刘教授说。


秉承初心 创作领域收获颇丰

潜心创作三十几载,刘教授一直不忘初心,追求高格调、高品位的艺术创作。“格调和品位来自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来自于我们的历史观,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把握。只有超越世俗,看淡物质的诱惑,我们才能有一片净土,一颗进行艺术创作的纯净的心。”刘教授说,一个人的作品本身就能反映出他内在的精神力、文化性、技术能力和当时创作的心境。艺术人生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艺术之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秉承着一颗纯粹的艺术之心进行创作之余,刘教授还格外重视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书画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刘教授认为,学习书画,一定不能丢弃传统,离开传统的根基,艺术就失去了成长的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创作者该如何抉择呢,“这就需要我们抛弃外界的干扰,静下心来思考,从文化层面、从自身的创造力等层面出发,根据自己对物质、外界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艺术特质的东西。”刘教授说,在继承传统之外,还要在作品中融入反映这个时代人精神面貌的东西,让艺术具有时代性。

刘教授不仅在艺术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在创作方面也收获颇丰。曾荣获长春市政府首届君子兰文艺奖书法作品奖,1999年举办刘彤宝书法展;2001年荣获长春文联颁发“长春百名优秀艺术家”称号;201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举办《再造新古典主义书法—东方文字图式绘画》作品展;2014年长春市文联在山东青州举办《与古为新》刘彤宝书法展。刘教授坦言,艺术创作之路是没有尽头的,通过三次个人展览,他在创作中寻找传统艺术的本源,在立基于先秦文字的基础上,向晋代、明代书法的研究领域拓展,同时探索属于艺术家的独特风格,运用中国古典思想体系,搭建艺术创作发展思路。“目前,我感觉整体状态很好,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更加智慧和坚毅地追求自己一生的文化价值和目标,争取在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继承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除了书法本身的创作,刘教授还在研究当代艺术,并将文字系统融入其中,“将老一辈的东西传承下去的同时,也让年轻人意识到中国传统书画也是很精彩、很有冲击力的。”


发展美育 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及能力

刘教授作为全国高校美育教育先进工作者,创办吉林省首座大学公共美育美术馆,并在此馆成功推出了两届人文精神美术作品展。“公共美育美术馆有1500平方米,汇集了省内著名书画家、美术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全面展示了我校教师的创作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技能。”刘教授说。近三年来共有万名大学生和近千名教职工参观了公共美育教育基地,在全省高校和社会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一双发现欣赏美的眼睛,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让他们感受到人类文化有很多高雅、高贵、高尚的作品,摆脱低级趣味,成为更有眼界,更有文化精神的人。学习艺术,会对人生起到很大的改变,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对人的塑造。”刘教授说。

刘教授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基础,在艺术创作和高校文化艺术教育上,运用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思维,探索高校文化教育的发展,深入研究当代文化艺术对社会公民道德建立和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作为人文学院公共美育部的主任,他致力于在大学开展美育教育,除了在艺术学院的专业课外,他还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中国书法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技艺,让他们理解书法究竟美在哪里。

在刘教授的办公室内,挂着一幅老人的画像。“这是我院教师创作的作品。我们去年举办了《我的母亲作品展》,300名学生画了300幅画,每个人写一段感言,在学校的图书馆展了两个月。除了本校的师生外,还有很多中小学生来看过,大家都很受感动。我们希望将感恩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教育落到实处,尽到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提起这次展览,刘教授颇为自豪。

我的母亲作品展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给予高度赞扬,刘教授觉得这是美育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建立固定的场馆只是一个方面,美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学,而要从大学校园延伸到社会,传播公共文化。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唤起民众对传统艺术的热情,这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我们的民族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审美能力和生活品味的人,去带动大众追寻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人生理想。”

除了在大学开展美育教育外,刘教授还主持了吉林省高校“十三五”高水平建立福祉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平台新兴学科项目,运用高校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整合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服装、传媒、环境、设计等专业,建设交叉学科的通识教育平台,植入大学教育体系中,在全国率先开展高等养老专业交叉学科的多学科融合和探索。“我们希望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产学研用的平台,让学生将学校所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按照这个思路培养学生,形成新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刘教授向记者介绍成立平台的初衷。

今年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成立30年,作为人文学院的一员,对于这三十年,他颇为感慨,“这三十年一路走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正逢中国教育发展的变革时期,抓住了大学多元化结构建设机遇,一代老同志通过艰苦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为人师表一直是我们遵守的职业操守。特别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由衷希望人文学院在未来的发展和进步中,再创新的辉煌!”



[校园融媒矩阵]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邮编:13011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  吉ICP备11002363号-6 

Copyright © 2018 长春人文学院版权所有

本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