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由我校主办,吉林省社会学学会协办的首届福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的三个分论坛,分别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306会议室和商学院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福祉理论与学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福祉理论与人才培养”“福祉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个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集中探讨了中国福祉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30多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元礼娜教授主持以“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福祉理论与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分论坛研讨会。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11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省内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启了一场深度与热度兼具的学术交流之旅。学校校长张兴海、副校长付宏政参加了分论坛研讨会。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福祉理论与学科建设的有关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孟宪生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科构建的角度,阐述了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瑛教授分析了从福利到福祉跃升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以提升人民福祉为出发点,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春燕教授从整体与局部、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福祉论述中蕴含的方法论;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影教授指出,福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回应,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云霞教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生福祉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提升人民福祉、增长人民幸福感是新时代建设美好生活幸福观的重要举措;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德斌教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论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的“民本”思想根基;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浚湜教授,从深刻把握增进民生福祉的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统一的视角,阐释了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性;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立畅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思想放在重要位置,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设历程中的重要使命;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晓明教授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福祉建设的关系层面,阐述了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吉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薛俊生教授从福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福祉建设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实践路径等方面,明确了新时代福祉建设的重点任务;吉林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燕教授指出,高校在建设福祉学科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应起到统领和引导作用,要有效地将福祉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机融合。我校青年教师张炜琪、陶春丽、孔茹意也做了精彩发言,其学术观点获得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此次分论坛专家们一致达成共识:一是确立了理论指引的核心地位,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福祉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二是明确了创新合作的关键意义,深知福祉学科发展需要持续创新、校际携手整合资源以攻克难题。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福祉理论研究,强化实践探索,促进高校交流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福祉学科的繁荣以及人才质量的提升赋能,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筑牢理论根基。
社会福祉学院院长崔月琴教授主持“中国特色社会福祉理论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分论坛。来自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省社科院、吉林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学术交流。学校副校长陈彬,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曼出席会议。
本论坛紧紧围绕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学术研讨。一是社会福祉理论与现实的研讨。吉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董运生教授以“社会福祉视域下的技术治理”为题,反思社会治理中主体目标缺失的现象,针对近年数字乡村建设中主体缺失的现象,提出在技术治理中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通过主体在地化、在线化的路径,实现主体的回归。长春人文学院的索宏老师,以“社会福祉思想渊源与理念形成”为题,从发展史的视角,梳理了从古典到现代社会福祉理论的发展脉络,提出现代社会福祉的社会样态:福祉是人们更高的生活追求、是多维的生活状态。二是老年福祉实践的研讨。华东师范大学张继元副教授以“上海市养老服务体系与人才培养”为题目,针对上海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服务清单、服务特点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案例为我们带来了国内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和模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陈姝宏以“吉林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改进和模式创新”为题,阐述了吉林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及模式创新。社会福祉学院社会福祉系系主任李淼以“智能健康监护设备对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健康福祉的影响研究”为题,通过对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福祉测量,探讨了智能健康监护设备对提升老年人健康福祉的影响。三是社会福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讨。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向东教授以“银发经济背景下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为题,全方位解析了银发经济对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影响及相关专业建设的现状。社会福祉学院心理福祉系系主任李力红教授,以“心理福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构想”为题,阐述了心理福祉学科的内涵、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施构想。社会福祉学院社会福祉系教师龚鑫,以“老龄产业人才培养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我校学科发展的实际经验”为题,对老龄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提升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与会专家在发言中,呈现的主要共识: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福祉学科的建设意义重大,有助于形成在民生福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符合国家战略的学科基础。二是福祉学科建设的意义在于将福祉理念融入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实现我校“建设应用型、国际化、多学科、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有人文情怀、福祉素养、专业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意义深远。
本次研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理论深化是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二是实践创新应聚焦于数字化与数智化的应用;三是人才培养必须着重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专业技能。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三个维度的协同发展对于推动福祉学科的进步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至关重要。
福祉研究院副院长赵继伦教授主持了“福祉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分论坛研讨会。全校11个学院的党总支书记、院长、副院长、系主任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学校党委书记柳轶、监事会主席吕英华、副校长刘涛参加分论坛研讨会。
本论坛讨论体现出三个特点:其一,发言者从多维视角谈了对福祉学科的理解,有几位院长依据所研究的学科理论和思维方法,对“福祉”的内涵做了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很有参考价值的见解;其二,各位发言者对福祉学科与本学院现有专业结合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就福祉学与传统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交叉点或融合点,通过跨界、跨学科的思考,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构想或主张,对福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叉点以及本学院原有学科专业新的生长点做了较深入的思考,不乏真知灼见;其三,在把握学科交叉点的基础上,对本学院已有专业未来教学改革创新、新型人才培养、办学空间拓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别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思路,也提出了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文学院院长高长山教授从中文教育角度提出,要将人本意识、福祉精神嵌入到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健康福祉学院院长张大方教授提出,未来的康复、中医药、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要实施错位教育,打造出我校传统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相区别的福祉特色;护理福祉学院副院长李春卉教授从显性福祉和隐性福祉的角度提出了护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强调注重隐性福祉教育;儿童福祉学院院长田茂教授从融合教育特殊对象群体角度提出,儿童福祉教育培养要注入福祉理念;法学院院长尹彦久从特殊群体的福祉权益维护角度提出了福祉法学人才,强化服务理念的人才培养思路;商学院院长杨刚教授从经济效用角度概括了福祉的内涵,提出商业人才培养应注入经济正义理性和福祉文化;国际学院院长白士彦教授从国别与区域福祉的视角提出,要培养具有福祉精神与福祉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构想;理工学院院长马志强教授从数智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角度,提出培养产业复合型人才的构想;音乐舞蹈戏剧学院院长孙佳宾教授从福祉伦理视角提出“福祉是一切对人民有利的行为”的内涵定义,提出艺术创造具有天然的福祉属性的深刻见解,从审美角度阐述了艺术人才培养的福祉境界问题;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马锦天教授通过案例展现,表达了福祉的艺术元素如何与对象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实践达成福祉对象与对象福祉相统一的问题;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主任王文浩教授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数字福祉人才的培养规格问题。
赵继伦教授根据分论坛的发言做了三方面的概括与总结。一是各学院的发言人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考置于各福祉分支学科领域,涉及到教育福祉、健康福祉、儿童福祉、经营福祉、国际福祉、福祉工学、艺术福祉等多个分支学科领域的问题;二是发言者均提出一些有待深入思考或研究的福祉分支学科范畴或基本理论方面的问题;三是发言者均围绕福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叉点、融合点或生长点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福祉类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有待于各专业学院从未来发展的高度做进一步讨论。总体上讲,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沟通与交流的研讨会,论坛的讨论过程,既是问题展现、相互启发、观点创新的过程,也是未来打破专业隔离、学科壁垒、院系壁垒,全面实施跨院、跨界研究的良好开端。学校应继续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全校资源,实施跨界联合,努力把学校建成福祉特色突出、福祉学科建设和福祉人才培养在国内领先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办大学。
初审:吴 卓
复审:李敬伟
终审:解克兢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邮编:13011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03号 吉ICP备11002363号-6
Copyright © 2018 长春人文学院版权所有
本站支持IPV6访问